男子疑遭冒领补贴 社区回应”只是凑人数”引质疑
事件始末:男子回乡办业务发现”被失业”
41岁的陈长前长期在广州打工,今年6月回湖南衡阳老家办理更名时,竟发现自己”被失业”了!体系显示他不仅做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失业登记,还申领了社会保险补贴和生活费用补贴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
更蹊跷的是,当地社区书记解释称这是”为了完成镇政府任务凑人数”,强调”没实际领补贴”。但这样的说法真的站得住脚吗?陈长前表示,和他有类似遭遇的”还有百多人”。冒用公民信息办理虚假业务,无论是否实际领取补贴,都已涉嫌违规违法。
三大疑点:凑人数说法难掩难题本质
1. 补贴到底有没有被冒领?
社区书记反复强调”居委会没拿到钱”,但对补贴最终去向却表示”不清楚”。发放补贴涉及多部门流转,仅凭基层一句”凑人数”就能撇清责任吗?若真存在冒领行为,这笔钱又流向了谁的腰包?
2. 谁给了滥用信息的权力?
在陈长前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,他的个人信息被擅自录入体系办理业务。如今连失业都能”被安排”,公民隐私权何在?更讽刺的是,从就业认定到补贴发放本应经过严格审核,这些防线为何形同虚设?
3. 派出所为何不受理报案?
发现身份被冒用后,陈长前第一时刻报警,派出所却拒绝受理。如果连最基本的立案调查都做不到,又谈何维护公民权益?这种”民不举官不究”的态度,是否变相纵容了违法行为?
深层反思:形式主义比冒领更可怕
社区书记一句”为完成任务凑人数”,赤裸裸暴露了基层治理的顽疾。就业帮扶政策本是好经,却被某些人念歪成”数字游戏”:
– 政策变味:困难群众认定沦为凑数指标,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可能反被挤出名单
– 数据造假:今天能虚报失业人数,明天是否就能虚构扶贫指标?
– 信赖危机:当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”成为常态,政府公信力怎样维系?
维权之路:一个人的战斗也是大家的战斗
陈长前仍在为讨说法奔波,但这已不仅是个案。每一起冒用信息事件,都在为数字时代的公共治理敲响警钟:
– 必须彻查补贴资金流向,给公众一本明白账
– 严惩信息滥用行为,建立”谁采集谁负责”的问责机制
– 打通维权渠道,让每个举报都能得到严肃对待
目前,当地尚未公布调查结局。我们期待真相早日水落石出,更期待通过此事推动基层治理回归”为民服务”的初心。毕竟,惠民政策不是数字游戏,老百姓的信赖更经不起折腾!